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少小遭乱到杭州
要说陆游与杭州的紧密关系,首先就体现在陆游曾无数次来到杭州,以及在杭州成就了许多重要事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五十二岁后自号放翁。其虽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但一生与杭州的关系,却远远超过了故乡。杭州当时是丢失了中原大地的南宋朝廷的临时京都,故称“行在所”或“临安”,皇宫选址在杭州南面的凤凰山下,寓意为坐南向北不忘收复失地;而痛感“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迅扫迎皇舆,黄河与幽谷,四海通舟车。”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积极主战,渴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的陆游,也就命定地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无数次来到杭州,每次都迫切希望朝廷能理解他认识他,委以重任,实现抗金复土心愿,但伴随陆游杭州之行的,多的是失意与挫折。虽如此,陆游却从未放弃志向和抱负,而且事实上,喊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也确曾深刻地影响了朝廷决策和当时时局。
自然,陆游来杭州的确切次数是无法考证的,但明确有记的就已不下于十数次,且每次都促成他命运的重大转折,他生命中最重要最辉煌的时刻是在杭州,他最重要的事迹也大都发生在杭州,可见杭州之于陆游的重要。有意思的是,追考陆游最早一次来杭州,竟然是在陆游二、三岁时,是他在首次踏上自己故乡之前,先到达了杭州,这是很意味深长的。
陆游生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这是一个金兵入侵,战乱将起的年代,他出生在父亲赴京上任路上,一叶风雨交迫的舟中,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陆游父亲陆宰进京后被任命为京西路转运副使,负责泽州、潞州一带军队的给养,然第二年靖康元年四月,陆宰就突遭免职,一家人只得南归故里。其时正值金兵大军压境,北宋将亡,沿途兵荒马乱,陆游一家历尽艰辛苦难,终于渡过淮水,再由运河到达杭州,然后回到山阴。经历了这样的亡乱劫难,即使是“扶床踉跄出京华”的幼小陆游,也留下深刻痛楚,其长后追记:“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剑南诗稿》卷三十八《三山杜门作歌》)这应该就是陆游一生主战的最早根由。
二、数次投考住杭州
及长后,陆游又多次因赴京投考而到杭州。史载最早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其时陆游十六岁,是与从兄静之、升之等赴临安(即杭州)应试的,结果不第。很难说这是陆游第几次到杭州,风华正茂的陆游常与同学少年一起出游,其有诗云:“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寺)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放学竟末暇,岁月已似奔车忙。”(《剑南诗稿》卷十五《灯笼》)
绍兴十三年(1143)秋天,已颇有文名时年十九岁的陆游又来到杭州,志在考上第二年的进士举,故在临安过年。绍兴十四年上元节,在临安过年的陆游与从舅唐仲俊等在京城观灯。南宋时杭州的灯节,是从正月十四日开始,至十六夜收灯,当时盛况据吴自牧《梦梁录》中记:“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陆游见识了京都繁华,也更激起爱国情怀,当年春试应进土举,在试卷中慷慨陈述,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却被当权的秦桧等主和派所排斥,又不第。回乡后与唐琬结婚,约二年后又被迫离婚。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十九岁的陆游再度到杭州,是赴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的。按宋代规定,凡现任官应试进士,称为“锁厅试”,由于陆游其时已荫补为登仕郎,所以参加“锁厅试”,若通过这场省试,第二年就可参加殿试了。陆游为实现救国愿望,再次在试卷上宏论抗金,力主收复中原。这年省试主试官是两浙转运使陈阜卿,巧的是秦桧的孙子,已官居右文殿修撰的秦埙也来参加“锁厅试”,秦桧就要主考官将秦埙录为第一名,然陈阜卿看了试卷后,最终择定陆游为第一,秦桧遂大怒,并责罪于陈阜卿。
绍兴二十四年(1154),省试第一的陆游又来杭州,这次是参加礼部试,陆游在试卷里依然提出了坚决抗金、收复故土的主张,言词激昂,文句工整,是篇绝佳文章,但终因与大权在握的秦桧等主和派观点冲突,同时还因省试第一而遭秦桧嫉恨,所以被黜落。陆游当时愤慨记曰:“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杞柳为桮棬,此岂真物性。病夫背俗驰,梁甫时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他对科第已是绝望了,而最后二句则明显针刺秦桧。晚年陆游曾补记此事:“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擢置第一,秦氏大怒。予明年既显黜,先生亦几蹈危机,偶秦公薨,遂已。”
三、获得举荐回杭州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陆游这才摆脱了巨大的政治压迫阴影,整个朝廷,也逐步有了清明的气象。秦桧当道时被排挤的正气人物开始起用,陆游的老师曾几即被起用为浙东提刑。曾几对于陆游的人品学问都很赞赏,绍兴二十五年于上饶茶山赋闲时,就曾写信勉励陆游出仕。绍兴二十七年夏四月,正在知台州任上的曾几被召赴行在,除直秘阁。他赴临安中途经绍兴时,曾与陆游相会,陆游在《送曾学士赴行在》诗中记有“四月送入都”句。十分关心民间疾苦的陆游,在诗中殷殷托请曾几上任入对时,向皇帝面奏“民瘦”和“酷吏横”等问题,同时诗中也流露了他时不我待急欲出仕的心情:“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事贤要及时,感此我心侧。”“士生恨不用,得位忍辞责?”曾几后有诗《还守台州次陆务观赠行韵》(《茶山集》卷一),告诫陆游“鸣声勿浪出,坐待轩皇伶。”可能曾几赴京已推荐了陆游,心中有了“底”,故有如此之语。同年十月,曾几又为秘书少监,陆游感到了希望。
绍兴二十八年(1158),三十四岁的陆游终于以恩荫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主簿虽是县官的属员,但已是正式的官了。在宁德时,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钱塘人樊茂实,非常赏识陆游的才华,更与陆游的爱国主战思想息息相通,故主动提出要写奏状推荐陆游,评语是“有声于时,不求闻达”。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对此作了记载:“予少时为福州宁德县主簿,提刑樊茂实以职状举予曰‘有声于时,不求闻达。’后数月,再见之,忽问曰:‘何不来取奏状?’予笑答之日:‘恐不称举词,故不敢。’茂实亦笑,顾书吏促发奏。然予竟不投也。”按当时做法,举荐奏状必须由被荐人自己到临安投递,可陆游还是把此事搁下,他认为既然“不求闻达”,又如何可自递奏状呢?可能樊茂实还是举荐了陆游,一年后,陆游自记“绍兴己卯庚辰之间,余为福州决曹”。而后不到一年,绍兴三十年正月初,他又调临安去了。陆游是从海道走的,到温州后登陆,再经过括苍、东阳北上,到达临安(杭州)。
四、任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五月,三十六岁的陆游除敕令所删定官,主要工作是编纂公布的法令,地位并不高,是个小官,然而是京官,可以接近宋高宗赵构,有机会提出自己的主张(如希望赵构放弃妥协投降政策,励精图治,积蓄抗金力量等),让他很是欣然,而想起半生遭际,更是不胜感慨,故在谢启中说:“……伏念某独学寡闻,倦游不遂。澜翻记诵,愧口耳之徒劳;跌宕文辞,顾雕虫而自笑。低回久矣,感叹凄然:使有一人之见知,亦胜终身之不遇。然而禀资至薄,与世寡谐。在乡间,则里胥亭长之所叱诃;仕州县,则书佐铃下之所蹈藉。声名湮晦,衣食空无,方所向而辄穷,已分甘于永弃。侵寻末路,邂逅殊私,招之于众人鄙远之余,挈之正于半世浮沉之后。既赏音于一旦,又诵句于诸公,岂料前史之美谈,乃获此身之亲见。……重念某家世儒学,非有旗常钟鼎之勋;交友渔樵,又无金、张、许、史之助。特缘薄技,获齿诸生,形顾影以知归,口语心而誓报,死而后已,天实临之。”(《渭南文集》卷六《除删定官谢丞相启》)
在敕令所供职期间,陆游广交奇士,与一些要人也都有联系,尤其因住在百官宅,与周必大隔墙为邻,两人交往更是频繁。其记曰:“某绍兴庚辰(三十年),始至行在。见公于途,欣然倾盖。得居连墙,日接嘉话。每一相从,脱帽褫带。从容笑语,输写肝肺。邻家借酒,小圃锄菜,荧荧青灯,瘦影相对。西湖吊古,并辔共载,赋诗属文,颇极奇怪。淡交如水,久而不坏,各谓知心,绝出流辈。”(文集卷四十一《祭周益公文》)周必大后来做到丞相,封益国公,但他俩关系始终很好。
五、金兵南侵,力主抗敌与收复
当时,南宋统治者只图维持偏安,可金国国主完颜亮却正在加紧战备,打算一举消灭南宋。他命画匠把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美景画在屏风上,再画上自己策马立于吴山绝顶的雄姿,还亲自题诗其上:“万里书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高宗生日时,女真的贺生辰使带来了完颜亮的最后通碟:要宋人割让长江以北,要他们派遣大臣议和,最后是出兵的威胁,并说出宋钦宗赵桓已死的话来,赵构闻言嚎陶大哭,起身回宫,匆匆结束会见。战争已无可避免,丞相陈康伯传出高宗口谕:“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主战派终于得势,士气高涨。
当年七月十二日,陆游升迁大理司直兼宗正簿,任玉牒所史官。他的工作主要是为皇家纂修“玉牒”,以编年之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凡政令、赏罚、封域、户口、丰凶、祥瑞之事皆须记载。九月间,完颜亮的大军自北南下了,一边分兵进攻川陕和荆襄两路,一边自己率领六十万军队直逼淮水清河口,号称百万。南宋刘錡的军队在皂角林和金人遭遇,打了个胜仗;而在广大沦陷区,爱国群众纷纷组织乡兵与金人作战,在正规军的配合下,十二月间,收复了高州、长水县、永宁县、寿安县,并终于攻克洛阳,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当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立即作诗一首《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绎路梨花处处开。(《剑南诗稿》卷一)
陆游其时已迁任枢密院编修官,枢密院是南宋的军事领导机构,编修官名义上是担负编纂的职务,实际上还是担任秘书工作。在这段时间,陆游充分表现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国家安危而心忧焦虑,不断向赵构面陈乘胜追击,收复中原的一些方略,甚至数次“泪溅龙床请北征”,准备随时荷戈上战场,虽未如愿,但一直心系战场,积极参与了一些战事重要文件起草等工作,并提出有益的建议:如力陈大将杨存中不宜久掌禁中的军队,造成贵幸擅权的局面,主张罢免他。由于此建议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迫使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罢免了杨存中的职务,解除了他的兵权。此外还提出很多关系到用人以及行政方面的建议,如官职的任免应建立制度,避免混乱;应选德才兼备者担任监察人员;废除凌迟之刑;禁止富官领养子,使幼童免遭刀锯……等等。十二月底,女真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宋军得以顺利收复两淮州郡,宋金双方仍旧以淮水为界,与完颜亮南侵前一样。
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天,满怀胜利喜悦的陆游,把家眷也接到临安,写了《喜小儿辈到行在》诗,其中有“从今父子见太平,花前饮水勿饮酒”之句,颇有些家国将兴的自信。然不久,赵构就又想求和,朝廷上爆发了一次主和与主战之争,陆游写了《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呈上,提出自己对收复失地的作战方略等,但未得到朝廷重视。二月,陆游在《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诗中曰:“初报边烽近石头,旋闻胡马集瓜洲,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雷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他回顾了金军进逼时自己的急切忧愤情状,痛切自己的良策因人微言轻而不被采纳。而就在这一月,抗金名将刘錡,在临安都亭驿呕血而死。相传完颜亮发兵时,曾历举宋将姓名,让将领报名迎战,可一提到刘錡,大家都不吭声了,完颜亮这才决定自己应战。刘錡军队路过镇江时,全城焚香迎接,不幸刘錡其时已衰病缠绵,在前线,有时他只能喝一口粥,可他还是尽力支持,直到最后赢得胜利。闻知噩耗的陆游黯然写下《刘太尉挽歌辞》:“羌胡忘复育,师旅备非常,南服更旄节,中军铸印章。驰书谕燕赵,开府冠侯王,赫赫今何在?门庭冷似霜。坚壁临江日,人疑制敌疏,安知百万虏,锐尽浃旬余?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云何媢公者,不置箧中书?”陆游在为刘錡赞功抱屈的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法领兵击金的深深遗憾。在新的胜利形势下,赵构仍旧患着“恐金病”,他非但不利用时机去追歼敌人,反而旧调重弹,坚持与金和议。而陆游也因为直谏,冒犯了赵构,于五月被罢职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