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我大概很类似这些人,所不同的只是,我还有点FQ~
----------------------------------------------------------------------
广州出现“御宅族”青少年呆在家里足不出户越来越多青少年选择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专家认为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关注
■御宅个案
18岁少年的御宅生活
要跟18岁的男生杨明(化名)约会,是件不大可能的事情。家住海珠区革新路的杨明,放学后只喜欢回家,在自己屋子里上网看动漫、看书或者听听音乐。他除了知道从家到学校的公车路线外,周围还有什么小区、超市等他一律“不清楚”。他通常不接手机,“可能有时欠费了,同学打不进吧。”最近,他更是一个多星期没看过电视,“不知道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杨明两点一线的生活,被同学们称为“宅男一族”。
身高1.73米的杨明,剃着小平头,戴着一副绿色的眼镜,笑起来时含蓄地露出钢牙套。“不好意思吖,这是什么意思啫……”广州仔杨明说话带着浓浓的动漫腔,他的话题也离不开动漫,“我认识的一个宅男(同学),在日本买的40多本动漫书花了一万多元”。
杨明从网上认识了不少“宅一族”。“哗啦”就是其中一位,“哗啦”的女朋友是“宅女”,不过他们近四个月都没有见过面,“什么事情都在家里上网聊”。
“只是呆在自己屋子里时间比较多吧。”这是杨明认为自己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前段时间放寒假,杨明睡醒后就只开机上网,除了上厕所外,他不会走出房门。“早、中饭都不吃,一天只等到爸妈晚上回来时才一起吃饭。”曾经有一次,他从早呆在屋里上网直到第二天清晨。结果,他的父母给他限定上网时间。如果时间一到,杨明还不下网,他会被请出有电脑的房间,“房门要上锁”。
“放学后只想回家”,杨明也看不惯同学们会三三两两约去网吧打机,“网吧人杂,又有烟味”。“我也不喜欢交女朋友喇,影响学习嘛!”最近一次杨明足不出户的纪录是3天。
在广州,像杨明这样爱躲在家里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把自己叫做“御宅族”。平日里,他们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在屋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上网看动漫、玩游戏,或者爱好收集物品。据杨明介绍,他成为宅男是因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美术设计”很执著,喜欢上网不停地搜集各种动漫的信息,让他有更多的素材、灵感。另外,他属于性格内向的人。
“御宅族”们有共同的爱好,他们崇拜日本的动漫、电玩。像杨明,他呆在家里上网时,会忘记时间、事情,但他却能准确地说出近期动漫的情况,看过的上百本动漫书里的每个情节、台词他都清晰记得。有些“御宅族”还会自学日语,看日文动漫书,并模仿书中人物言行举止。
动漫网络成为“宅”理由
“我中招了!”在广州一职业中学里读书的“爱喇”说。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爱喇”只喜欢在家里看动漫,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宅女。
不好动的“爱喇”本来认为假期只要有动漫看,“即使一人也不会觉得闷”。所以“爱喇”在家里争取时间,把能看的动漫看完。等到寒假一过,“爱喇”才想起自己有十多天都没有出过门了。
“爱喇”说,开学后她必须暂告“宅女”一段时间。为了修心养性,她索性把QQ的签名改为“开学啦”,提醒自己少看些动漫。
“像‘爱喇’这种现象是属于半宅”。国内第一家“宅男宅女”论坛的站长王璠认为,“现在,不少学生喜欢躲在家里看动漫、玩游戏,这成为了他们依恋在家的理由。”
25岁的王璠以前也曾经封闭自己,沉迷于网络。努力“脱宅”后,他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现在王璠致力于帮“宅男宅女”们“脱宅”,因此他建起国内第一个“宅男宅女”论坛,希望他们都能更好地上网交流。这个论坛于2007年12月份上线,至今注册的会员约有3000人。来过他的论坛的,有宅一族、学生、自由职业者,也有住家的师奶。
在王璠的论坛上,专门设置了动漫、游戏的专区,为的是能够吸引到“御宅族”的关注。然后设置“爱宅”区等,让“宅男宅女”们能够同类相投,互相帮助与爱护。“论坛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交流脱宅的方法,然后线下我组织他们活动,帮助他们脱宅。”
香港约有万名隐蔽青年
广州到底有多少“御宅族”?这个数据很难统计。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良喜介绍,在香港,像杨明这样的青少年也被称为隐蔽青年。以三个月作为观察期,最严重的是完全隐蔽的,自己躲在房间里,跟父母也不说话,只是会走出屋子来吃饭。第二种是基本能与父母有些沟通,第三种就是与社会基本接触,比如学生上完学立刻回家。四年多前香港有机构走进学校做调查,发现当地约有7000多名隐蔽青年,“现在我估计有近万名”。
赵广军志愿服务队心理咨询师陈丽茹曾对日本的御宅文化做过了解。她认为,御宅文化可以在中国播散,是青少年把对现实的失望寄托于虚幻世界。“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中国最早的一代独生子女,是被家里宠爱的孩子,”一旦独立面对社会,却发现一切都不如自己的想象,过去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一旦脱离家庭便瓦解得荡然无存。他们的内心是失望的,也是迷茫的,被宠大的他们与日本御宅族一样也具有强烈的自恋倾向,所以他们会痴迷于一种事物,其实寄托的是对自己极度的迷恋。
■专家说法
御宅族背后有个御宅家庭
像杨明这样,“父母可能会觉得他呆在家里最好,最安全,”胡良喜副主任认为,“一个隐蔽的青年后面一定有一个隐蔽的家庭。”有些家长对于小孩的成长过分保护,“担心他们出来不安全了,交到不好的朋友”,这样提供给了青少年隐蔽的空间。比如他们每天在房间里上网,不出门时家长会按时给他们送饭。
事实上,对于杨明的生活状态,杨明的父亲感觉很无奈:“小孩长大了,我们上完班回来还有其他的事情忙,也没办法整天盯着他。”杨明的父母告诉记者,虽然对杨明的状态很担心,明显感觉到这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出门,但作为父母,他们也不明白小孩是从哪里学的“宅文化”,御宅族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更不清楚,“感觉这是个很新潮的东西”。“如果他喜欢呆在屋里上网,我们只好规定他要先完成作业。其他的我们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变得更活跃些。”杨明父亲说。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孩子没有整天去网吧打游戏,而是喜欢呆在家里,多少是种安慰。
在“御宅族”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待业青年。他们或许无法升学,或许学历低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面临找工要高学历甚至对容貌身高都有要求时,他们的社交能力比较低,一旦感到就业遭排挤时,“宁可选择呆在家里”。
“御宅族”会否往SOHO一族发展?“不能确定,”胡良喜认为,“SOHO一族多是成功的,他们的起步就有一定能力”,“宅男宅女”们要成为SOHO,不是呆在家里就行,“这要承担风险,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过,胡良喜认为,做“御宅族”也不是不好,“从他们的角度上来看,当他们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这种生活变得没有压力,可以做个自我的人,不用想以后如果继续呆在家里是否对自己有伤害。”
“青少年喜欢看动漫、玩电玩,这只不过是一种喜好”,胡良喜说。但如果要让青少年脱宅,“锁住电脑、收走漫画书又有什么用”,应该给他们更多外出的选择,像去旅游,去找到工作。“不能认为家里有钱,不用让孩子去做几百元的工作,父母更加要鼓励孩子们走出来。”
看看你是不是“御宅族”
●痴迷:痴迷于某事物,动漫、明星、某人、某事情……此种痴迷也是突发性的,突然爱上,不能自拔!
●依赖电脑:长时间不能用电脑将会很要命!
●依赖网络:干什么都想上网,上网又没事做,经常挂在网上!
●不想去上学/上班:有时候会很厌恶上学/上班,极度讨厌,但却继续没有办法!
●作息时间很不稳定:没有一个规整的作息时间!
●极少出门:与其出门,不如呆在家里。参与一个要出门的活动往往会花很多时间考虑!
●不喜欢接触陌生人:在现实中与陌生人交流、认识陌生人会感到恐惧!
●性格多少有两面性:在不喜欢的事情面前,会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得过且过,有时候感觉自己有双重性格!
●收藏癖:最少喜欢收藏一种或多种物品,并乐此不疲!
●独身:一般情况下是独身!
●胖:体型偏胖,不会瘦就是了!
●喜欢或有写日记/日志:喜欢写日志或日记,或用相片记录自己的生活!
●喜欢上虚拟人物:有喜欢上虚拟人物的倾向。比如漫画里的角色、书本里的角色等非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闷骚:无可否认,宅人是世界上最闷骚的人之一,或多或少都被人评论自己闷骚!
●常常会有一只宠物。
(网友自编)
■名词解释
“御宅族”(Otaku)起源于日本,日文字面意思是指“你的家”。“御宅族”的称呼,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在日本,“御宅族”大多是年纪在20-40岁的独身男性。他们曾经被认为是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而在动漫和电玩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是现在,这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近年来,御宅族这个名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电车男》等作品的备受关注,人们也开始逐渐正视并且关注起宅们的世界。时下足不出户、依赖电脑与网络的一群年轻人就常用“宅男、宅女”来称呼自己。
《电车男》来源于一个真实故事。男主角是典型御宅族(Otaku)青年,整日沉迷电脑游戏上网。某天,他在电车上看到一位斯文的美女被醉汉骚扰,于是出手相助击退色狼,美女大为感激,送上一个名牌爱玛仕茶杯。男生于是***澎湃打算邀请美女一起吃饭。但作为资深御宅族,别说人情世故了,男生连怎么装扮自己都不会,于是他登上日本最大的论坛求救,数以万计的热心网友为他出谋划策,从谈吐到打扮到吃饭该去什么地方都为他献计,于是一场奇异的由上百万人参与的恋爱就此展开。男生后来被冠上网名“电车男”,美女就被唤作“爱玛仕小姐”。结局大团圆,戆男抱得美人归。
宅男宅女们通常喜欢动漫游戏。
痴迷于收藏某种事物是御宅族的重要特征。